欢迎登录菏泽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党建阵地 > 热点专题 > 热点专题五

热点专题五
Company profile

【党史回眸】焦裕禄:心中装着人民 唯独没有自己

访问次数:5301次   发布时间:2021-06-10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饱含着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1964年5月14日,不满42岁的焦裕禄去世了。57年过去,“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依然激励着后人。
      连日来,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走进焦裕禄的故乡——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北崮山村,来到焦裕禄干部教育学院和焦裕禄纪念馆,通过集中授课、专题辅导、交流研讨等方式,学习焦裕禄的先进事迹,接受焦裕禄精神的洗礼,深刻感悟焦裕禄精神的内涵。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淄博市北崮山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37年12月,日寇侵占博山县城。第二年,焦裕禄被迫辍学,在家“种地、卖油、下煤窑”,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1942年6月,焦裕禄因参加过抗日自卫组织红枪会被日军抓了起来。他先后被关押在博山赵家后门日本宪兵队、胶济铁路张店日本宪兵队、济南日本宪兵队,备受摧残折磨,最后被押送到抚顺大山坑煤矿做特殊劳工。
      后来,几经流转,1945年秋,回到家乡的焦裕禄迫不及待地加入民兵队伍。1946年1月,焦裕禄在北崮山村一处老房子里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时候入党是绝对保守秘密的……只知道共产党来了老百姓才过上好日子,入党后要更加积极主动干好工作。”焦裕禄在自传中写道。
      1947年参加南麻临朐战斗后,焦裕禄又随八纵北渡黄河,到渤海区开展土改复审工作,并在此选入南下干部大队,经过三个月集训,于1947年10月开始南下,在中原大地上留下一串坚实闪光的脚印。
      “焦裕禄在家乡成长、入党、参加革命。家乡的成长经历为焦裕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此时的焦裕禄已经初步成长为一个理想信念坚定的革命战士。”中共淄博市委党史研究院宣传教育科科长刘金辉说。
      1953年,焦裕禄被选派到洛阳矿山机器厂(现中信重工),在这里工作了9年,从“拉牛尾巴的人”成长为工业战线上的一名“红旗手”。1958年,新中国第一台双筒提升机,就是由时任机器厂一金工车间主任的焦裕禄主持研制的,填补了中国矿山机械制造史上的一项空白。
      1962年,焦裕禄调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后,面对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带领全县人民全身心投入治理“三害”的斗争中。
      焦裕禄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锻炼人。请领导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带着这个誓言,他的名字永远和兰考连在了一起。
      焦裕禄来到兰考的第二天,就深入农村调查。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他对全县140多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取得了战胜“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植树造林、翻淤压沙、挖河排涝、改变盐碱等一系列改变兰考面貌的规划。
      其实,这时的焦裕禄已经患有慢性肝病,许多同志劝他在办公室听汇报,他却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要亲自掂一掂“三害”的分量。
      “干部不领,水牛掉井!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群众。”在全县领导干部大会上,焦裕禄大声疾呼。他以身作则、带头示范,兰考县委干部纷纷走出机关到基层驻地蹲点,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掀起了除“三害”的热潮。
      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1964年春天,当兰考除“三害”斗争进入关键阶段,焦裕禄的肝病也恶化了。讲话时,他常常用右手按住肝部;在办公室写文件,他就用藤椅的右角顶着肝部。
      1964年3月,党组织决定安排焦裕禄住院治疗。临行前,他还在布置工作。路上,他一直弯着腰捂着肝部。
      经过几次转院,焦裕禄被送到北京治疗。躺在病床上,他还是念念不忘兰考。临终前,他唯一的要求是:“活着没有治好沙丘,死后要把我埋在沙丘上,我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不幸逝世,终年42岁。他去世后,兰考人民在根治“三害”的道路上接续奋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他带领兰考人民种植的泡桐树,因适合制作民族乐器音板,逐步带动当地民族乐器产业发展,使兰考跻身中国四大民族乐器生产基地。
      焦裕禄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光辉的一生。就像他在日记中所写: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飘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更要像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地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来源:大众日报)
  • 上一篇:【党史回眸】杨靖宇:坚决战斗坚贞不屈
  • 下一篇:【党史回眸】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