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菏泽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党建阵地 > 热点专题 > 热点专题二

热点专题二
Company profile

“两学一做”学习材料第二十七期(2019年3月)

访问次数:3536次   发布时间:2019-05-06

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
(来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最前沿。意识形态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就应该在哪里。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亿多,居全球第一。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网络舆论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现在,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在这个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加强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
        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掌握互联网战场主动权的重中之重。要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凝聚亿万网民,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创新改进网上宣传,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分析网上斗争的特点和规律,运用正确战略战术,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网上负面言论少一些,对我国社会发展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依规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构建良好网络秩序。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持续深入开展净网专项行动,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营造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建设健康网络生态。

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立”与“破”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立”与“破”是社会实践主体围绕特定的目标,采用一定的形式和手段建构或解构某种事物的有意识的社会行为。“立”是对事物进行维护、巩固和发展,“破”是对事物进行否定、批判和推动向其对立面转化。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多元化格局、国际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上冲突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需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立”与“破”。
        当前,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立”,主要是要做好以下方面:
        第一,立“论”。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内容。具体而言,其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揭示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引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外部世界形成合理的判断和解释,从而具有高度逻辑自洽性。其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保持对时代要求和现实问题的敏锐性,始终保持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不断以理论创新来回应时代之问、实践之问和人民之问,彰显内容的现实性。其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以此赋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的价值立场,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意志的“总的表达”,成为人类追求更好社会制度、构建和平公正新秩序美好愿望的中国方案,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人民性。其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丰富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和话语资源。
        第二,立“言”。即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结合中华民族语言特点,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如“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要继续推进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互动、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融通,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既有学理支撑,又能为大众理解,为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条件。
        第三,立“势”。即通过宣传教育、文化建设和群众性实践活动,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包括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提升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能力,面向大众创新传播手段和方法,采用通俗易懂、轻松活泼的言说方式,综合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承载话语信息;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增大网络空间正能量信息的总量,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强化文学艺术的守正创新,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通过这些建设活动,打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势地位。
        从“破”的角度来看,要针对当前树立和坚定“四个自信”面临的困扰,做到:
        第一,化解大众因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的误判误读。现实中,人们往往根据可触及的现实生活来认识社会制度和道路、评判政策和理论。当前,由于一些与人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实践中也会衍生新问题,比如,部分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没有得到及时、充分的满足……对具体问题的抱怨、批评极容易转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误判误读。化解这些误判误读,要求在理论宣传中自觉回应大众的现实关切,坚持正面引导、解疑释惑,突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性和国家发展向好向上的趋势性,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带给大众明确而积极的心理预期,引领大众以辩证态度看待社会现实。
        第二,破除错误思想思潮造成的理论迷雾。长期以来,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一些错误思潮通过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否定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艰辛探索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历史,否定当代中国现实政治制度,否定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否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错误思想思潮,已经对大众思想和学科专业研究产生负面影响,是凝聚共识的重大障碍,是破坏“四个自信”的“观念力量”,必须对其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这包括开展对错误思想思潮的深入研究,把握其思想实质和政治危害,廓清理论迷雾;开展面向大众的宣传教育,把握时机力度,批判谬误,张扬真理,让是非曲直在思想交锋中越辩越明。
        第三,破解国际舆论中的攻击抹黑。在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互联网发展带来国内外信息互通共振的条件下,国际舆论中关于我国的“话语”“视角”“观点”等都会反馈到国内。当前,西方意识形态在国际舆论空间中仍保持话语强势,西方媒体不断制造负面信息抹黑中国,以错误舆论导向影响国内大众认识中国、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因此,适应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步伐的需要,要在传播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传播能力,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及时破解各种攻击抹黑言行,从而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
  • 上一篇:“两学一做”学习材料第二十六期(2019年3月)
  • 下一篇:“两学一做”学习材料第二十八期(2019年4月)